各有關單位:
為進一步深化廣東省與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三部二院一省”的產學研合作,有效集聚國內外的創新資源,合力解決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共性、核心和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我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科學發展。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科技發展規劃和《省部院產學研結合發展規劃(2011~2015年)》,在廣泛征求廣東各地級以上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各有關高校、中科院院屬研究所和企業等單位意見和建議基礎上,經專家論證,編制本專項申報指南。
一、申報內容
㈠ 重大科技專項及重點科技項目。
圍繞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改造提升傳統和優勢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突破一批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瓶頸和關鍵共性技術,結合各地市區域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結合重大科技專項及重點科技項目,積極推動新經濟增長點的快速成長,有效促進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專題名稱:電子信息領域(專題編號:0901)
通過先進電子信息技術、核心器件及關鍵設備的研發,進一步增強廣東省電子信息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技術和戰略產品,推動信息產業走向高端,促進廣東從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大省向強省轉變。主要內容包括:
⒈芯片及電子元器件。主要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嵌入式CPU、移動互聯網設備主控芯片及整機解決方案、衛星導航專用芯片及終端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固態硬盤控制器芯片及接口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嵌入撓性線路印制電路板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等。
⒉物聯網。主要支持物聯網信息采集與數據服務的關鍵技術和軟硬件產品研發、移動物聯網關鍵技術、新一代智能傳感器及室外無線傳感器網絡關鍵技術的研發及其行業示范應用。
⒊網絡與通信。主要支持光通信核心器件、下一代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基于下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的設備、終端產品研發及應用、三網融合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智能網絡監控技術研究及應用、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多媒體集群無線接入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等。
⒋軟件與信息安全。主要支持云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3D云媒體關鍵技術及產品、無線網絡與移動通信安全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公共安全評價與預警系統、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的高性能計算和網絡存儲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業設計及動漫創作等創意產業的支撐軟件開發及應用、數字仿真技術開發及應用等。
⒌新型顯示技術。主要支持OLED材料、器件制備關鍵技術與產業化、OLED封裝、測試工藝與設備研制及產業化、OLED顯示器件驅動芯片設計與產業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容觸摸屏技術及其控制模組的研究與產業化等。
專題名稱:先進制造領域(專題編號:0902)
通過先進制造技術、核心部件及關鍵裝備的研發,為傳統制造行業升級、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優化提供基礎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廣東省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鞏固產業集群優勢地位,促進廣東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主要內容包括:
⒈重大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主要支持高端高速精密加工中心的研究及產業化、高性能驅動與控制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
⒉新能源汽車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主要支持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開發平臺、高性能高可靠性純電動車整車控制器、新型電機驅動系統、整車輕量化設計與制造等方面技術的研發。
⒊運輸裝備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主要支持數字化造船關鍵技術研發、軌道交通智能化信息技術及裝備研發、汽車制造領域的高端裝配與智能檢測裝備研究及產業化等。
⒋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主要支持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控制、設計與制造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專題名稱:環保節能與新能源領域(專題編號:0903)
突破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及智能電網等節能技術發展的瓶頸,研發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實現太陽能、海上風電、新型生物質資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內容包括:
⒈可再生能源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主要支持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及應用示范。
⒉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主要支持智能電網負荷預測、智能電網中的繼電保護系統、配電網保護測控綜合智能系統等技術研究及應用。
⒊節能減排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主要支持智慧城市節能監管體系、典型行業節能與清潔生產關鍵技術、白色家電智能節電控制關鍵技術等的研究及應用示范。
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主要支持基于智能組件技術和CAN總線的移動環境監測系統研發與應用、機動車尾氣先進高效催化凈化工藝技術及相關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等。
專題名稱:生物技術與醫療器械領域(專題編號:0904)
面向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有效提升我省在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領域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重點支持傳染病、腫瘤等重大疾病新型臨床診斷試劑及自動化檢測分析儀器的研發及產業化,新型人體生理/病理信號監測技術和監護設備、診斷微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
專題名稱:新材料領域(專題編號:0905)
按照高性能化、環境友好化、輕量化、低成本化的發展方向,圍繞新材料開發、制造和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共性技術,通過研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為我省電子信息、新能源、陶瓷和金屬加工及裝備制造等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主要內容包括:
⒈新能源產業關鍵材料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主要支持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組件關鍵材料、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關鍵材料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⒉精細化工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支持石化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綠色、超凈、高純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⒊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及產業化。主要支持應用于生物醫學、環境保護、建筑節能、裝備制造、核能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關鍵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專題名稱:現代農業和海洋產業領域(專題編號:0906)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圍繞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農業生態循環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針對廣東海洋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和產業化瓶頸,開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主要內容包括:
⒈食品加工關鍵技術。主要支持傳統食品產業的現代加工技術提升研究與示范、南亞熱帶和熱帶果蔬節能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轉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
⒉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檢測與風險評估技術。主要支持農產品及食品安全溯源、監測、預警、生產和加工過程安全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示范。
⒊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主要支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的制取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
㈡ 產學研引導項目。(專題編號:0908)
面向廣東省重點發展的各領域,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關鍵技術難題組織申報。該專題對項目申報內容和方向不作具體要求。
㈢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和創新平臺建設項目。
面向產學研結合示范縣(區)和由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建設面向區域優勢產業、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院與專業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配合重大專項的實施,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物聯網、新材料、軟件測評、裝備制造、制造服務等領域設立創新平臺。
㈣ 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項目。
重點支持有較好省部、省院合作工作基礎的大中型企業、高校與地方合作建立的研究開發院、省級專業鎮、省級以上高新區、產業轉移園區等引進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企業科技特派員,建立多學科、多領域合作、長期服務于企業的特派員工作站,凝聚一支高層次、高水平、穩定的企業科技特派員創新團隊,形成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長效機制。
㈤ 院士工作站建設項目。
重點支持省內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有條件的專業鎮及高新區等科技園區,以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為導向,引進省內外院士及其創新團隊作為技術核心,組建廣東省院士工作站,聯合攻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
二、申報要求
項目申報除符合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申報的總體要求外,還須同時符合以下要求:
㈠ 申報項目必須以注冊地為廣東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為申報主體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的形式進行聯合申報(申請省部產學研專項須有高校參與,省院合作專項須有中科院院屬研究機構參與),鼓勵企業與港澳、國外大學、國際研究機構的高水平科研團隊聯合申報,聯合申報單位之間須簽訂合作協議。
㈡ 申報項目的實施期限原則不超過兩年,并須有明確、量化的技術指標和項目實施期末的經濟考核驗收指標,各方任務分工和研發進度明確,經費預算合理,知識產權歸屬清晰,具有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特點,具備良好的前期研究開發基礎和產業化生產條件。引導項目完成時須申請并公開發明專利1項以上,項目研發形成的產品須列入國家或省的重點新產品計劃。
㈢ 項目負責人原則上須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年齡60歲以下,具有完成該項目所需的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產業化經歷和組織協調能力。同一項目完成人當年度只可申請1項省部或省院合作項目,省部或省院合作項目在研項目合計超過兩項的負責人原則上不能申請2011年項目。
㈣ 重大專項項目申請經費原則上不超過1500萬元;重點項目每項申請經費原則上不超過200萬元;引導項目每項申請經費原則上不超過100萬元。
㈤ 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企業科技特派員參與的團隊與入駐企業聯合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產學研創新聯盟、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和國家級創新平臺及其在粵分支機構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與港澳、國外大學、國際研究機構高水平團隊聯合申報的項目;優先支持產學研合作聯合申報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的“863計劃”、“支撐計劃”與“核高基專項”等國家重大專項通過項目可行性論證的項目。
㈥ 項目實施地的各級政府須投入不少于1:1的財政配套資金,參與項目申報的單位須投入不低于本項目獲得資助經費總額3倍以上的自籌資金。項目申報時須提供相關財政資金配套證明和自籌資金承諾證明。
㈦ 在同等條件下重點支持條件成熟的專業鎮根據鎮內特色產業組建產學研創新聯盟或加入已有的相關產學研創新聯盟,在產業基礎好、重視產學研合作的專業鎮設立產學研創新平臺或創建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鼓勵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中心在專業鎮的創新中心或企業設立分實驗室或分中心,在有條件的專業鎮建立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
㈧ 本年度項目受理將進行形式審查,不符合本指南申報要求和資助范圍、重復申報、一題多投及合作協議不落實的項目均不予受理。
三、組織形式
㈠ 各地市、高校、科研機構要做好項目申報的組織協調工作,突出重點,認真篩選和推薦優秀項目,避免重復申報。
㈡ 項目申報采取定向組織和自由申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重大專項由省部產學研辦、省院合作辦會同各地市、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主管部門,在優化配置、整合資源、形成強強聯合的基礎上組織申報為主;重點項目由各地市、高校、中科院院屬研究機構科技主管部門組織篩選后申報為主;引導項目以自由申報為主。
㈢ 項目申報統一通過廣東省科技業務管理系統(http://pro.gdstc.gov.cn)進行申報,省部產學研辦、省院合作辦將組織專家按照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引導項目三個層次分開評審,分別擇優立項。各層次落選項目不跨層次納入其他層次項目的立項范圍。
四、申報時間
㈠ 各申報單位通過網上提交申報材料的截止時間為:2011年1月14日下午5點;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網上審核推薦的截止時間為:2011年1月20日下午5點。書面申報書請于2011年1月25日前交到廣州市連新路171號科技信息大樓1樓廣東省科技廳業務受理窗口。請各有關單位、有關部門按時提交申報材料。
㈡ 本專項申報指南中的“㈢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和創新平臺建設項目、㈣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項目、㈤院士工作站建設項目”的組織申報時間另行通知。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及電話:張開升,02083163947、曾顥,02083163384、張志彤,02083163387、李政訪,02083163819
徐秋林:82002477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