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業的門檻曾經幾乎被擠破,大量資本的涌入卻導致產能過剩,一個月一次報價的價格戰讓LED企業苦不堪言,產能過剩、企業倒閉潮、外銷收窄等等“唱衰”論調不斷涌現,一時間LED仿佛成了一盤冷菜。隨著LED紅海(“紅海”意指現有的競爭白熱化的血腥、殘酷的市場,因為招招見紅,所以叫“紅海”。)的潮起潮落,我國LED產業形成了少數行業龍頭上市,更多的小微企業則破產倒閉的格局。LED,我們不禁要問一句:你怎么了?
進入2012年之后,LED產業發生了較大變化。上游仍然處于膠著狀態,產能過剩,原先計劃大規模投資的企業,產能釋放緩慢。在中游,今年一季度末,市場有所回溫,但到了二季度末,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利潤下滑,更有甚者,部分封裝企業宣布破產。而對于下游照明領域,今年有了一些新的進展。首先是國家政府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拉動內需;其次,國內照明企業紛紛布局渠道,加緊對經銷渠道的滲透。
上游如何存活?中游如何突圍?下游市場格局如何重構?“世界大戰爆發,產業格局重構”。近日,記者有幸參加了由高工LED舉辦的高峰論壇,在此次論壇上,相關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了LED競爭全球化態勢下的產業發展之路。
難熬的上游:存活或待斃?
據本刊觀察,LED市場需求明顯低于預期,2011年中國新引進的MOCVD已經陸續投產,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快速下降,國內想涉足LED上游芯片產業的企業仍然很多,其中還包括部分跨國公司也正在考慮將芯片技術及產能轉移至國內,但是,上游投資項目的風險很大,關鍵是市場和技術定位,同時,關鍵設備和基礎原材料國產化程度還很低。國外設備降價速度比國內研發生產的設備還要快,有的降價50%,國外設備打壓國產設備市場。
根據高工LED產研(GLII)的統計數據顯示,立項時間于2009-2010年之間的中國LED芯片項目共計46個,至今未投產的項目多達16個,占項目總數比例達35%。今年,芯片產能過剩,企業紛紛放緩產能、或者是停下腳步。
2012年上半年,號稱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LED芯片項目——旭瑞光電宣布停產。而就在不久前,協鑫光電在全國的4個LED生產基地,除了徐州繼續生產,其他也全部都停止了運作。此外,還有鄂爾多斯芯能科技、晶藍光電(泉州),麗芯(營口)電子,天津卓越中陽光電、浙江通領光電等LED芯片項目,截至目前,都沒有按原計劃進入實質投產階段。
除了芯片廠商在焦灼的等待,藍寶石企業日子更加難熬。GLII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11年,中國新增藍寶石項目數量就多達35個。供過于求的危機預警已經拉響,未來藍寶石襯底市場供應勢必出現階段性的產能過剩。短短兩年時間,全球藍寶石市場就如同過山車,迅速從一片“藍海”轉變為“紅海”。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2年將是藍寶石市場最為關鍵的一年,盡管目前市場持續低迷,但同時也充滿機遇。
而對于上游設備廠商,今年可以說是既熱鬧又冷清。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僅國內涉及長晶爐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就有17家。雖然各種重量級的,不同尺寸型的國產長晶爐不斷亮相國內市場,但是真正被國內廠商認可,并大規模購買的長晶爐少之又少。而國產MOCVD設備也是如此。
什么樣的上游企業能存活?上游企業兼并可能性和操作性有多大?全產業鏈整合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上游產業是否會洗牌?如何洗牌?
GLII張小飛博士針對目前的行業現狀,提出“四大軍、四大戰、十大趨勢、六大要素”,分析了四類LED企業的優劣勢,企業面臨的四大類問題,并總結了LED未來的十大趨勢以及六大成功要素。張小飛認為,六大成功要素包括:第一、整合渠道能力,因為你永遠做不了大企業,OEM能夠做多少?畢竟LED和iPad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就算誰把控制系統做出來了,能夠買的起的人也不多;第二、大型項目承接和建設能力;第三、兼并購能力、消化能力;第四、研發設計能力;第五、OEM/ODM能力;第六、國際化市場開拓能力。
在談到什么樣的上游企業可以存活,什么樣的上游企業可以在未來的洗牌當中不被洗掉的問題時,張小飛非常尖銳的提出了“上游企業,如果只有10臺以下MOCVD的,必死無疑。而存活的方法就是將這些企業與大的企業進行兼并。在此次上游熱潮中升職為CTO的統統歸回原位做高級工程師做研發,貢獻他該貢獻的力量。”
晶元光電董事長李秉杰則指出,今年國內(包括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產能首次達到世界產能的20%以上。在過去,每次看到中國的產能都在5%-6%之間徘徊。但他表示,這僅僅是產能數據,實際上開工率僅僅只有不到7成。而從尺寸來看,全世界對兩英寸的需求趨于穩定,4英寸正在逐漸增加,6英寸部分也在慢慢的體現。他表示,一直到2014年,供應和需求之間會稍微比較靠近。
對上游企業的存活問題,李秉表示,目前上游企業都在拼命的把產品、產能擴大,但如果你對創新沒有花時間的話,兩年之后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你的產能很大,但是你的產品沒有跟上主流市場的技術要求。這樣的結果就是,好了一兩年,但是后來就面臨重大的危機。
同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特別針對產業鏈的問題做了分析。劉剛指出,產業鏈關聯性很強的時候,產業鏈越緊密,資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對LED來說,它的關聯度是相當高的。產業鏈很長的時候,扁平加工可以延伸,從而到末端的應用,整個產業鏈是很長的。他認為,構造全產業鏈的要素,最關鍵的是董事長、總裁,或者決策人、決策單位要有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
談到企業存活問題,劉剛則表示,企業能否存活主要看兩個要素,一是資金,并不是剛開始投入的資金,而是今后要管理運營時的流動資金;二是技術,從現在開始,兩岸三地的技術,隨著人員的交流越來越緊密,技術差異會越來越小,市場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企業在技術上面能否創新,能否跟別人有再進一步的差異。
新世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寬仁針對LED 上游產業之未來變局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鐘寬仁表示,在中國做生意追求高性價比,但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提高,每個人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價格。他提出要打價值戰,技術好、有創新,還不夠,必須要做出具備差異性的產品,從而幫助客戶提升價值,并創造出不同的價值。這樣,客戶價值得到了提升,你也可以提升。客戶可以賺錢了,你也就可以賺錢了。對于上游企業如何存活的問題,鐘寬仁則認為,規模是需要的,技術也需要。要服務你的客戶,就要快速發展產品和發展客戶需要的規格,供貨和出貨都很重要。“我們慢慢體會到服務客戶很重要。我們沒辦法奉陪價格戰資金戰。我們只是專注在技術創新方面,談到技術創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和眼光。”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上游企業能夠存活呢,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副總裁吳恩柏博士的話就是“能存活的上游企業必須要有市場導向創新思維,整個公司要具備不斷創新的文化”。
封裝突圍:向上或向下?
據統計,我國的封裝企業目前已經超過1700家,主要分布在各類中資、臺資、港資、美資等,而且企業數量還在繼續增加。而且中國現已聚集全球近8成的LED封裝企業,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封裝工廠”。與此同時,器件價格競爭也變得日趨激烈,2011年國內市場白光LED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超過25%。
而在2012年上半年,國內LED封裝領域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出”現象。“封裝市場增長不如預期,尤其是中小功率燈珠,企業凈利潤基本為零。”寧波升譜光電市場營銷總監尹輝向記者表示,今年以3528為代表的貼片市場,利潤跌至谷底,尤其是對中小封裝企業而言,基本無利潤可言。據了解,去(2011)年3528市場價格保持在1毛8分到2毛之間,毛利潤可以達到25%;而到今(2012)年3528價格驟降至1毛4,有些甚至賣到1毛一粒。1毛4,10%的毛利潤還不到,1毛的價格基本是虧本。“而更糟糕的是,小規模企業根本無法賣到1毛4的價格。”尹輝表示。
在競爭激烈的情形下,封裝行業如何實現突圍?事實上,早在去年,鴻利、國星等封裝巨頭就已經成立照明分公司,期望垂直整合下游照明應用。
然而中游往下游走,能否成功?
瑞豐董事長龔偉斌曾表示,上游往下游延伸機會比較渺茫,而下游往上游走將更具競爭力。在他看來,下游往中游走,可以自主消化封裝產品,做好產能匹配工作,不必另外鋪設渠道。“下游照明應用的渠道和品牌是非常專業的事情,如果沒有專業的思考和定位是做不了下游的。”
中游往下游走,危險與機遇并存。那中游究竟是向上看還是向下看?今年翔光、榮晨等封裝企業相繼宣布破產。中小封裝企業的未來在哪里?
其實,LED封裝的‘退出’更多的表現在并購。”高工LED CEO張小飛博士認為,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企業更多的將通過合作或者并購中小企業來快速壯大規模。
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森對封裝企業如何看待上下游整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截止到目前為止,上游的毛利率還是最高的,在產業鏈來講,中游到封裝,產品價格已經在大幅度下滑。同時因為競爭的加劇,產能的擴張,封裝企業同時面臨上游和下游的雙重壓力。
向上,技術的含量高,難度大。向下游邁進的過程中,關鍵是品牌的樹立。過去封裝企業屬于電子元器件企業,它的客戶是企業。而現在向下游走是面向普通老百姓,企業經營的理念和模式是不一樣的。這個投入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需要更大的投入,做研究分析。王森表示,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每種模式都可以,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式。作為國星光電來說,我們是堅持封裝主業,但也在探索。國星現在的策略是,做封裝的同時,再做拓展。
深圳市瑞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偉斌則分析了封裝企業如何走專注的道路。他表示,專業化有專業化的好處,全產業鏈也有全產業鏈的好處,關鍵是看自己處在什么樣的定位,以及自己有什么樣的資源。如果你是三星、LG,你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龔偉斌表示,一家企業要成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從來不缺少大的企業,缺少的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可能很多公司,稍微有一點資源,就會想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很多上市公司,規模10億的有很多。但它的10億來自十塊業務,每塊業務貢獻1億。這樣的公司整體上看起來,是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實際上來講,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大,是非常平庸的一家公司。
對于選擇拓展下游應用市場,李國平表示,這樣資源更集中一點,因為封裝跟應用有一些技術是無縫對接的。而對于不利的一面,他認為,經營成本會比較高。“我們公司現在有做照明,也有做汽車燈,還有做封裝。三套管理班子,廣告也是三方面打。資源成本就比較大。”
而一直專注封裝的龔偉斌則認為,其實這只是考慮的角度不一樣,沒有對與錯。“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B2B和B2C的區別,你是做B2B還是做B2C的生意,你要是想做什么樣的事情。產品是一個載體,整個你的運營方式才是核心的東西。”
下游:照明市場打響戰略布局戰
......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